含笑
这里有理性思维的运作。
[41]《刘子全书》卷19,《答履思二》。[29]《刘子全书》卷6,《证学杂解》。
[4]《刘子全书》卷28,《论语学案·公冶长第五》。故提起诚意,用致知功夫,庶几所知不至荡而无归。仁民爱物是儒家人学的根本精神,对此,不能只作形而上的理解,而要作现实的理解、实践的理解。其中最重要的,还是新儒学讨论最多的一些范畴,如人心与道心、未发与已发、性与情、义理与气质、德性与闻见等等。可见,他所谓诚意之意,决不能离开现实的心理活动,包括认识活动,当然还有心理体验。
三 儒学中最有意义也最容易引起争论的一个问题是性情关系问题,但是过去对这个问题重视不够、研究不够。刘蕺山的人学思想,用他自己的话说,就是心学,即心灵之学。而是把道看做人和自然界的创造之源,也是人的生命的价值之源。
[16]《老子》二十五章注。自然者,无称之言,穷极之辞也[16],只有作为本体存在的无,才能被描述为无称、穷极,具有绝对、无限和超越的意义,自然便是这样的存在。但庄子所说的自由,既不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之意志自由,也不是存在主义者萨特所说的选择自由,而是一种心灵的解脱或解放,与天地万物之道合而为一,与万物平等相处,没有物我、内外、主客之分别,而又保持了自己的独立个性,不行仁义而仁义在其中,各得其所,各适其性。但是,老子所说的自然,又不是纯粹的自然界,不是与人相对而立的自然界。
这才是郭象思想的重点。这从抱瓮灌园的故事看得很清楚。
道并不是无价值或非价值的存在,自然也不是无价值或非价值的状态。道的学说对庄子而言,不仅是存在论的,而且是价值论的,就是说,庄子最终要解决人的存在价值与意义的问题,而不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问题,正因为如此,庄子所说的自然,就不可能是完全的自然主义,就不可能是生物学、生理学意义上的自然,而是包含某种价值目的。他所说的自然完全是内在化、主体化的真性情,可实现一种境界,有一种人格独立精神。在老子看来,自然界并不是僵死的,而是充满活力的,不是机械的物理世界,而是有生命的整体世界。
这样的自然,又称为天,凡所谓天,皆明不为而自然。关于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,王弼主张名教出于自然,就是说,社会的纲常名教、伦理规范是由自然决定的,是自然之母生长出来的。老子所理解的生命,固然有生物学的意义,有形体生命的意义(如长生久视之道),但更重要的,则是道德生命、精神生命。境界就是心灵存在的状态,逍遥境界就是心灵存在的自由状态,也就是真性情的实现。
在他看来,天性与人为、性情与知识是对立的。但正如儒家所说的天不是通常意义的天空一样,道家所说的自然,也不是通常意义的自然界,甚至不是自然主义意义的自然。
[23] 郭象和庄子一样,是天人合一论者。他的有无、本末之论,就是如此。
正是从这个意义上,理学家特别是朱熹,又把理称之为自然之理。王充自称喜好黄老道家,主张天道自然无为。[9] 由此可见,庄子所说的无情是有所指的,并不是一般地否定情感。王充认为,人性和命运都是由气禀决定的,但又是不同的,前者取决于禀气之清浊,后者取决于禀气之厚薄,而且都是被事先决定的,是外在的,不是内在的。这就是自然界的真实存在。其实从另一个意义上说,庄子是最重视情感的,庄子哲学是一种真正的情感哲学。
甚至到宋儒,也接受了这一思想。所谓生理、生意,绝不能仅仅从生物学的意义上去理解,它是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来源,这一点和道家有相通之处。
[21]不知其所以然而然,谓之命。但正是复其初包含着目的性,本真状态的展现就是目的的实现,庄子比老子更进一步,主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体,也是人的存在的本体。
道虽是万物的本体,但又同万物不可分,以万物的生长、发育为其存在状态,这就是自然。所以,庄子不是要达到什么目的,而是要复其初即回复到最初的本真状态。
天或自然之在人者,即为德,即为性情,故他说:德在乎天。道既然不是个实体,所法之自然,便不能说是实体。但自然之道却是无始无终的,受而喜之,实际上是指接受自然之道而为德、而为性者,这才是人的真生命、真性情。这同西方哲学的还原论完全不同。
但是,王弼虽然将自然本体化了,却并没有将自然实体化,就是说,自然并不是精神实体或观念实体,它虽然是自然界万物的存在根源,具有超伦理的宇宙论意义,但就其特性而言,仍然是有机生成论的,这一点保持了老、庄以来的道家传统。[14] 有没有发动者即真君存在呢?庄子提出了这样的问题,却并没有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,不管有也罢,没有也罢,都不影响自然界的这种真实存在,从庄子的整个思想看,他是否定有真君即主宰的,但是他特别指出,又好像有一位真君存在,不然,自然界为什么如此多彩而又和谐呢?其实是,自然界本身就有一种合目的性,就好像有一位主宰者在那里发号施令一样。
但是这样说还不行,必须同自然界的万物联系起来,因为道不是独立存在的,道与万物固然有双重关系,一是生万物(所谓生成论),一是体万物(老子并没有提体字,但是具有这样的思想,可谓之本体论)。所以说,谨守而勿失,是谓反其真[8]。
他一方面主张不为而自然、独化而自生,另一方面又提倡自为,只有自为,才能完成独化自性。然则,开天者,性之动。
二 如果说,老子较多地从宇宙论方面提出和讨论自然。将有无、本末比喻为母和子的关系,这本身就具有生命意义。其实,庄子这一说法有其深刻的含义,这就是,人与自然有一种内在的联系,而不是外在的对待关系,更不是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。那么,自然则有一种亲切感、生命感,自然本来就是生命之源,也是道德之源。
因此,自然不仅是存在状态,而且是一种功能或过程,它是动态的,不是静态的。从王充的自然论很可能发展出一种对象化的知识论,但是经过东汉末年的批判思潮之后,很快就被玄学所代替。
支配自然界的,不是物理的机械的因果律,而是有机生成的过程。其有真君存焉?如求得其情与不得,无益损乎其真。
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自然 道家 。因此,王充虽主张自然无为,却不能算是真正的道家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